作为脱口秀节目爱💗好者,全新的《脱口秀和(hé)Ta的朋友们》第二季我又追起来(qǐ lái)啦,每周更新观后感。此为第八周(zhōu)的评论。
第七周评:从今天起(cóng jīn tiān qǐ),做一个不内耗的人
“用脱口秀(tuō kǒu xiù)和生活轻轻交手。”脱口秀的魅力,常(cháng)在于将生活里的琐碎尴尬化作(huà zuò)笑声,观众会心一笑,毫无负担。这些琐碎尴尬(gān gà)大多是我们经历过的——比如父母(fù mǔ)的催婚、刚步入社会时的窘迫(jiǒng pò)、工作上遭遇的奇葩领导或同事(tóng shì),我们在识别自身经历的过程中(zhōng)产生共鸣,笑声是对共同体验的确认(què rèn),也是与生活交手的一种方式(fāng shì)。
只是,生活并非总是轻巧的。有时,脱口秀(tuō kǒu xiù)表演者站在舞台上,剖开的是(shì)更深的伤口,比如某种“地狱”般的经历(jīng lì)。这些经历不是茶杯里的风波,而是(ér shì)生命中的地震。当表演者以幽默(yōu mò)包装这些痛苦时,观众的笑声便(biàn)显得迟疑。对他人苦难的敬畏感(gǎn)构成我们的心理约束,担心笑声被(bèi)解读为对痛苦的轻慢;表演者也(yě)担心,观众的心疼会盖过对文本(wén běn)的关注。
在这一周的表演者,小帕(xiǎo pà)分享了她的这一困扰,也(yě)拆解了生活的痛苦与脱口秀的(de)笑声之间的关系。
小帕在原生家庭(jiā tíng)所遭遇的创伤,让人心疼——父亲(fù qīn)六次婚姻带来的“六个妈妈👩”,与母亲(mǔ qīn)重逢后被当作妹妹保姆……一部分观众(guān zhòng)对她的心疼,却在无形中构建(gòu jiàn)了一道屏障——我们对小帕的注意力,不由自主(bù yóu zì zhǔ)地从作品转向创作者本身。

比如, 我们(wǒ men)可能将小帕的经历等同于她的(de)全部,却忽略了她作为创作者的(de)主动建构。那些“连夜写出来的梗(gěng)”,那些“自我否定、推翻重建”后的成果(chéng guǒ),在“心疼”的唏嘘声中失去了重量(zhòng liàng)。 正如她无奈的调侃:“我的梗(gěng)呢?没有人在意朋友们”,当表演者(biǎo yǎn zhě)的痛苦成为焦点,创作本身反而成(chéng)了背景板。

与此同时,我们可能因为心疼(xīn téng)小帕,而不敢笑了。小帕提到有人(yǒu rén)说“听你段子不敢笑,怕笑(xiào)了有损功德”,这种道德化的克制,本质(běn zhì)上是将她的痛苦神圣化了(le)。仿佛苦难只能被供奉,不能被解构(jiě gòu),只能被同情,不能被调侃,经历创伤(chuāng shāng)的人理应脆弱,而不是可以勇敢(yǒng gǎn)直面。
但小帕强调,不是这样的。她诉说(sù shuō)创伤经历不为卖惨,相反,她要(yào)用脱口秀的方式,将“地狱”转化为(wèi)“笑话”。
诚如小帕在表演中所言:“脱口秀是(shì)我应对悲惨的时候的另一种(yī zhǒng)描述的方式”,道出了脱口秀对(duì)她的意义——重新定义苦难,成为苦难(kǔ nàn)的主宰者。那些“新鲜的双关”“细腻的(de)类比”“爆炒的转折”“少许的谐音”,都(dōu)是她为苦难烹饪的“美味”,用(yòng)艺术的方式让沉重变得可感知(gǎn zhī)、可谈论、可消化、可藐视。
小帕能够让(ràng)我们笑出来,不是因为她的经历(jīng lì)让我们同情,而是因为她热爱💗脱口秀(tuō kǒu xiù),并为了每一个好的文本不懈努力💪(bù xiè nǔ lì)、执着探索、废寝忘食。“一边哭,一边加梗”的(de)生动画面,是脱口秀创作艰辛过程的(de)缩影,更是以“笑话”实现对“地狱”的(de)创造性转化。
所以小帕这样说:“你们笑(xiào)了,我只是拥有一个悲惨的过去(guò qù);你们不笑,我就是拥有整个悲惨的(de)人生。” 在这里,笑成了一种确认——确认(què rèn)自己的创作能力,也确认了“地狱(dì yù)”只是过去的生活,而非现在的(de)主宰。 小帕不想成为被同情的符号(fú hào),她想成为被欣赏的创作者,想(xiǎng)夺回对自己人生叙事的主动权。

这(zhè),就是脱口秀笑声的价值。当一个人能(rén néng)对自己的创伤发笑,意味着他不再(bù zài)被创伤奴役;当人们敢于对苦难(kǔ nàn)发笑,意味着我们相信苦难终将过去,相信(xiāng xìn)人有超越苦难的可能。反过来,则是(shì)小帕说的,“没有笑话的地方,才(cái)是地狱”。

在本周的表演中,何广智(hé guǎng zhì)的文本也让我看到将“地狱(dì yù)”转化为“笑话”的勇气与智慧。
何广智(hé guǎng zhì)分享了自己被营销号造谣的(de)一次恐怖经历。他在综艺节目中的(de)一句话被恶意解读,一个完整的(de)、有前因后果的真实场景,被拆解成(chéng)极具攻击性的碎片。
网暴的“地狱”感正(gǎn zhèng)源于此:被曲解的信息以病毒(bìng dú)式传播,身处真实情境中的当事人(dāng shì rén)成了道德坐标系里“卑劣”的存在(cún zài),连何广智看了营销号的视频(shì pín)都自嘲“我自己看了都觉得(jué de)自己太坏了”。 而营销号的真实(zhēn shí)目的是“点击左下角链接”,整个事件就是(jiù shì)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收割:用他人的(de)名誉做诱饵,以道德义愤为钓线(diào xiàn),最终目的是把围观者的情绪转化(zhuǎn huà)为购买力。

面对这场无妄之灾,何广智选择将(jiāng)它转化为脱口秀的素材,让它(tā)变为笑声。“只有一个信息是真实的(de),就是我是明星”的转折、“何广智算什么(shén me)明星”的自嘲、渴望鲁豫“我不信”的(de)调侃……这些带着痛感的细节被(bèi)注入幽默的基因后,产生了奇妙(qí miào)的化学反应,让观众会心一笑。

把“地狱”转化(zhuǎn huà)为“笑话”,也是对恶意营销号(hào)和网暴的反抗。网暴之所以有杀伤力(shā shāng lì),因为它制造了羞耻感与孤立感(gǎn),而脱口秀的笑声像一把温柔的(de)刀解构了它,让观众看到整个(zhěng gè)事件背后的荒谬。观众为这些段子(duàn zi)发笑时,也识别出营销号的(de)伎俩,理解了当事人的处境,并不(bù)自觉地反思营销号和网暴乱(bào luàn)象:我们是否也曾轻信过营销(yíng xiāo)号的片面之词?是否也曾在不(bù)了解真相时急于评判他人?
何广智在(zài)表演结尾时说:“最后我想说,我(wǒ)是个好人,谢谢大家。”这句简单的话(de huà),在经历了整个故事的观众听(tīng)来,既是对营销号抹黑的(de)自证,也是对理性交流的真诚(zhēn chéng)呼唤。在笑声中,我们也思索破解(pò jiě)网络舆论乱局的可能性,就是何广智所(suǒ)呼吁的, “我打算以后不再相信营销(yíng xiāo)号了,我要用我自己的判断(pàn duàn)”。

总之,无论是小帕面对的成长经历里(lǐ)的“地狱”——那些被原生家庭创伤缠绕(chán rào)的过往,还是何广智遭遇的公共空间(kōng jiān)的“地狱”——被营销号构陷的舆论(yú lùn)漩涡,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(shì):用脱口秀的笑话,一点点“破”开那层(nà céng)困住人的“地狱”。他们殊途同归地证明(zhèng míng):当“地狱”能被讲成笑话,痛苦就(jiù)不再是枷锁🔒,困境就有了被(bèi)超越的可能。
感谢脱口秀舞台上这些(zhè xiē)敢于“破地狱”的人,他们正在用(yòng)“笑话”,为自己、也为我们,“破”出(chū)了一条往前走的路。
